红海危机重重,全球供应链再遇威胁。
12月15日以来,全球五大集装箱航运公司中的四家,即地中海航运(MSC)、马士基(Maersk)、达飞轮船(CMA CGM)以及赫伯罗特(Hapag-Lloyd)航运巨头公司宣布暂停红海航行,部分航运公司已通知停止货物接载和订新舱,因为巴以冲突已外溢至红海。
申万宏源在报告中指出,也门胡塞武装控制的曼德海峡位于连接亚洲和欧洲的重要航道――红海海域与苏伊士运河必经的关键节点,按贸易量计算,全球有约12%的国际贸易需要通过于此。
浙商证券指出,曼德海峡-红海-苏伊士运河作为连接亚、非、欧三洲的交通要塞,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,这条航线的通行状况对国际供应链至关重要。
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,四大公司涵盖三大联盟,且运力占比超50%,长期全部绕航将造成供给10%的收缩,市场将产生供应缺口。
受此消息的影响,集运指数(欧线)主力合约触及涨停,涨幅约13%,报1095.1点。
另外红海危机引发原油及乙二醇等供应担忧,沙特多套装置停车或推迟重启,海运问题对乙二醇利好加码,导致市场多头气氛上升。
运河问题持续发酵。运河问题持续扰动,巴拿马运河干旱现状延续,一方面影响北美乙烷供应,另一方面影响北美乙二醇出口效益,北美乙二醇工厂开工负荷降低。除此之外,近期苏伊士运河事件引发市场对航运问题关注,导致原油带动化工品大部分上涨。运河问题持续,进口量有削减,乙二醇目前的进口依存度在30%左右,年进口量高达700万吨以上,主要进口来自中东和北美,红海争端对乙二醇仍有支撑。
但乙二醇近期表现较强,并不只是运河问题,另外原因有:一是乙二醇海内外供应减量有所兑现。截止2023年12月15日,中国乙二醇开工率、开工负荷下降2.13%至59.52%,其中煤制乙二醇开工复合环比下降6.21%至58.39%。海外装置陆续停车检修,沙特合计140万吨装置停车检修维持两至三个月,前期90万吨检修装置推迟重启,合计占全球产能的4.3%。
二是港口库存去化幅度较大。截止12月18日,乙二醇华东主港库存环比减少8万吨至116万吨,降幅约6.45%。
从国内供需情况来看,乙二醇主流工艺全年维持亏损,年中原料价格下跌,利润有所好转但幅度有限。在利润低迷的情况下,叠加年底检修增加,国内部分乙烯制装置推迟重启,部分煤制装置降负,整体供应小幅缩量。下游聚酯维持偏强运行,尽管终端织造降负,订单季节性走弱,但聚酯开工仍略高于往年同期,供需面边际转好。近期乙二醇国内装置方面变化整体以稳定为主,但后期浙石化装置仍有提升的预期,但12月检修有限供应整体趋稳为主;
煤化工方面:近期建元计划重启,但陕煤60万吨开始检修;新装置方面榆能目前产品处于调试阶段;预计未来国内产量仍将保持相对高位。此次乙二醇上涨,有事件上的驱动,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行业亏损已经持续两年,乙二醇估值一直处在低位,而2024年投产压力减轻,产业格局预期有所好转,但乙二醇近几年投产量较大,乙二醇产能并未完全出清,当价格上涨利润修复时,交易逻辑会转变为供应恢复,追涨风险收益比不高。而且高库存下的边际去库下价格的上方高度有限。
综上所述,乙二醇近期可能仍然以强势为主,但由于产业链上近几年投产数量巨大,虽然在低位持续一年多但产能并未出清,价格上涨之后产业链利润有所修复,后期供应压力仍然存在。